调音台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调音台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今日温饱薯变成了致富薯中国薯都商机乍现呢

发布时间:2021-07-15 00:00:11 阅读: 来源:调音台厂家

温饱薯变成了致富薯 “中国薯都”商机乍现

“吃的是救济粮,穿的是黄衣裳,喝的是玉米汤”,是定西市安定区以前的真实写照,改革开放三十年来,安定区人民顺应自然规律,大力调整结构,发展马铃薯产业,一举成为了全国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,不但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,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,还每年向外输送鲜薯50多万吨。

如今,面对全球粮食危机,定西马铃薯又出现在了国外的餐桌上,为解决人类粮食危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。

从救命薯到温饱薯的艰难探索

金秋九月,走进中国薯都——定西市安定区,田间地头里,是农民挥舞锄头采收但最小宽度不得小于70mm马铃薯的忙碌身影;夹具1直未得到好的解决山间公路上,一辆辆拉载马铃薯的三轮车驶向集市;集市车站,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,一派红火的交易场景。

在安定区,人们提起马铃薯,如今不仅是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,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,那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帮助人们度过了饥荒。

在大坪村,刘玉秀回忆说,1962年从榆河嫁过来时,家里只有百十斤小麦,逢年过节才能吃点,豌扁豆、莜麦等杂粮也不多,芸芥籽炒洋芋就是最好的菜。

定西年降雨量仅有380毫米,蒸发量1526毫米,属典型的干旱、半干旱地区,农民种小麦难以吃饱肚子,马铃薯成了定西人民度饥荒的主食。

面对这样一种环境,定西人民在国家的扶持下,开始探索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发展路子,用人背、肩挑的方式开始了大面积兴修梯田,将“跑土、跑肥、跑水”的“三跑田”改造成了“保土、保肥、保水”的“三保田”。

大坪村连续修了几年梯田,粮食产量不断提高,人均产粮由1963年的271斤提高到1976年的1262斤,人民生活逐步改善。

1983年,国务院开始实施“三西”建设,安定区抢抓机遇,通过大规模的梯田建设,共兴修梯田145万亩,人均达到4亩,解决了群众的基本“口粮田”问题;通过“121”雨水集流工程,共建成水窖18万眼,户均达到2眼,解决了基本的人畜饮水问题;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,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。

定西市委常委、安定区委书记李旺泽介绍说,安定区在多年来改土治水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过程中,形成了“领导苦抓、社会苦帮、群众苦干”的“三苦精神”,创立了“梯田+水窖+流域治理+结构调整”的解决温饱模式,战胜了长久以来形成的“定西没治论”,解决了历朝历代以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,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。

刘玉秀也自豪地告诉,通过修梯田、打水窖,小麦、马铃薯等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,大坪村不仅实现了粮食自足,而且每年还能向国家交售大量余粮。1980年,“大坪粮食产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”曾作为一条重要,被各级媒体竞相报道。

这一阶段,马铃薯成了安定在轻金属材料还没有普及之前区人民的温饱薯。

温饱薯缘何变成了致富薯

温饱解决了,如何通过结构调整,发展特色产业,走上一条富裕的道路,又成了摆在安定区各级领导面前一道难解的命题。

这时,人们又把目光盯向了马铃薯。

“以前咱们在和老天对着干,年年歉收。”定西市市长助理、安定区区长郭维团分析说,这里自然条件非常严酷,年降雨量380毫米,降雨主要集中在月。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农民大面积种小麦,而小麦在春季却盼不到雨,到了小麦夏收的时候接连下雨,所以农民是广种薄收。但高山、干旱也是一种资源和优势,马铃薯种植就适合较干旱、海拔高、光照充足的地区。

安定区马铃薯种植状元杨继春给算了这样一笔账,种小麦一亩地的产量250斤,按市场价0.7元算,收入只有175元。如果种马铃薯,亩产量平均按5000斤算,每斤0.40元,收入在2000元,是种小麦的10多倍。

面对干旱等自然条件的制约,安定区大刀阔斧地开始了结构调整,压夏扩秋,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。马铃薯成为商品进入市场销售,经历了产业培育、产业攻坚、产业提升三个阶段,到2007年,种植面积从当初的不足20万亩发展到了100万亩,产量110万吨,除了自给自足外,每年还外销鲜薯50万吨,淀粉4.2万吨,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,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,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,安定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马铃薯种植、销售、加工基地和全国马铃薯产业收入最多的县(区)之一。

2007年,杨继春种植马铃薯62亩,总产20万公斤,毛收入达到了9万元。他说,如果还按照传统种植小麦,62亩地生产小麦不足两万斤,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。

李旺泽说,发展马铃薯产业是遵循自然规律,从对抗型农业转向顺应型农业的必然选择。变“征服”为“顺应”,安定人民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既保障了粮食安全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新路子。

粮食危机带来的新商机

2008年被联合国宣布为“国际马铃薯年”,此举旨在提高这一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粮食作物和商品的形象,重视其生物和营养特点,从而促进其生产、加工、消费、销售和贸易。

事实上,这一举措的背后,是一场“无声的饥荒”正在全球蔓延,许多国家开始倡导用马铃薯替代粮食,这一变化给“中国马铃薯之乡”定西带来了新的商机。

从事马铃薯出口贸易的定西石羊倍里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琇灵,原本是做地毯出口生意的,当她看到这几年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很迅猛,便开始了马铃薯的出口生意,2006年出口了860吨马铃薯,出口额度达到了21.7万美元。2007年9月,在定西召开的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上,她又签订了16000吨鲜薯销售合同。

张琇灵告诉,随着国际粮价的不断走高,国际上对马铃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,现在她已经把马铃薯出口生意做到了阿联酋的迪拜,今年还要把周边阿曼、苏丹、埃及这几个市场开拓一下。

马铃薯之所以在中国叫洋芋,是因为它最早是从国外引进来的。让定西的洋芋蛋漂洋过海赚外汇是许多人的梦想。2007年,安定区马铃薯直接出口贸易21000吨,转口贸易10万吨。

甘肃超兴淀粉制品有限公司2007年3月取得全粉产品出口检验检疫认证,当年出口马铃薯精淀粉800吨、全粉1500吨。今年该公司已经拿到5万吨精淀粉、8000吨全粉的出口订单。

李旺泽告诉,安定全区已经建成12条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、2条变性淀粉生产线、1条全粉生产线、1条薯条生产线,年加工能力15万吨,圣大方舟6万吨变性淀粉、薯峰变性淀粉二期扩产、宏煊300吨水晶粉丝等项目建成后,加工能力将达到30万吨,产值超过20亿元,可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。

参与国际竞争还需依靠科技

根据中国农科抗压实验在工作台和移动横梁之间停止院副院长、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屈冬玉介绍,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6602万亩,占全世界面积的24%,总产7303万吨,面积、总产世界排名第一。平均亩产1是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和源头106公斤,排到世界第70位。亩产排名第一的是英国,达到3000公斤。

在安定区,马铃薯正常年景亩产2000公斤左右。李旺泽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发展马铃薯产业,差距在科技,潜力在科技,希望还在科技。

近年来,安定区在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的同时,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来增加产量。

去年秋收时节,在安定区高峰乡陈月兰的地头看到,大家正在测产量,结果一窝马铃薯平均产量3.3斤,一亩地有33不但是外墙保温急需解决的问题00多窝马铃薯,亩产突破了1万斤。高峰乡党委书记党鸿义说,在当地,亩产七、八千斤的农户很普遍。甘肃省农科院在这里测产,最高产量达到6000公斤,究其根源,主要是当地老百姓十分注重良种更换,注重加大投入。

陈月兰也因此成了当地的明星,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,但是对科学种薯有着很深的体会。她说,首先要选择优良品种,切子时刀具要消毒灭菌,种植时要重施农家肥、配方施肥,管理跟上了,产量自然也就增加了。科学种植在当地已经是深入人心。

石峡湾是安定区北部的干旱山区,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,种植小麦亩产100多斤,即使推广马铃薯种植,产量也就2000来斤,效益仍然很低,许多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来生存。去年甘肃遭遇卡脖子大旱,石泉乡干土层达到了30厘米厚,农民种下的小麦、豌豆、胡麻等晒成了一把草,眼看到了5月份种植马铃薯的时节,因为干旱仍难以下种,在这种困境中,乡党委书记刘永祥琢磨出了一种侧膜种植马铃薯的技术,以应对当地干旱的恶劣条件。当年亩产达到了3000—4000斤。如今,这一项技术被用于安定区最干旱的地区发展马铃薯。

良种推广是安定区政府主抓的一项工作,但是一斤原种的市场价高达1.5元,老百姓很难买得起,政府想出了“三三制”,由当地企业拿5角,政府补贴5角,农民自己掏5角的办法,很快就将良种推广了开来。

郭维团介绍说,今年全区103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中,良种化程度达到90%以上,“统一机械深松耕、统一种植品种、统一下面主要介绍液压万能实验机的实验步骤和油泵调试刀具消毒、统一种植模式、统一配方施肥、统一田间管理”的标准化种植面积占到60%以上。

近年来,区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,拿出了1500万元,用于马铃薯的良种推广和标准化种植,使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。今年政府又拿出150万元用于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13.8万亩。

李旺泽告诉,定西马铃薯要和国际市场接轨,就金旸车用材料需要依靠科技,推广良种,实行标准化种植等,以此来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。



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
宝宝老是消化不好拉肚子怎么办
治疗更年期潮热的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