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音台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调音台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【资讯】真正的关羽关二哥用什么砍人你猜都猜不到昌吉

发布时间:2020-10-18 17:03:58 阅读: 来源:调音台厂家

原标题:真正的关羽关二哥用什么砍人?你猜都猜不到

前几回我们谈到过刘备,谈到过诸葛亮,但似乎都是一些治国理政、运筹帷幄之事。而三国故事,更吸引人的,相信还是——

飞抖擞精神,酣战吕布。连斗五十余合,不分胜负。云长见了,把马一拍,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,来夹攻吕布。三匹马丁字儿厮杀。战到三十合,战不倒吕布。刘玄德掣双股剑,骤黄鬃马,刺斜里也来助战。这三个围住吕布。转灯儿般厮杀。八路人马,都看得呆了。

三国是武力的天下,带兵出征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家常事。但说到打仗,总得有个趁手的兵器吧,这一点,《三国演义》中就描写的很精彩,不妨来考一考大家:

青龙偃月刀、丈八蛇矛、雌雄双股剑、方天画戟,都是谁的兵器?这几个很简单,算是初级难度,分别对应的主人是关羽、张飞、刘备、吕布。

提升难度,三国演义中谁用斧子用得好?

有两个人物比较出名:

一个是曹操帐下的徐晃,徐晃治军严谨,曾被曹操称赞“有周亚夫之风”;

还有一个名叫潘凤,潘凤这个人是演义中虚构的人物,我们对他的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韩馥的那句话:

“吾有上将潘凤,可斩华雄!”

再提升,演义中谁善使流星飞锤?

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遇到卞喜,想用流星锤暗算关羽,被二爷识破,然后就成了二爷的经验包;

曹魏大将王双,应该说是演义中锤界扛把子,身上暗藏三个流星锤,百发百中;

北海太守孔融,就是小时候让梨那个,手下一员大将姓武名安国,善使锤;

最后,马超还和张飞干过一架,马超也想用铜锤偷袭张飞,只不过,没打着,不然三爷这盛世美颜可得破相了。

此外,还有三尖两刃刀、虎头湛金枪这些名字就自带一股子王霸之气的兵器,三国诸将,可谓十八般武艺——样样精通。

可是,“十八般武艺”这个词最早出现,已经到了一千年以后的南宋了。事实上,在三国正史中,没有青龙刀,没有丈八矛;两军交战,也不会出现武将单挑,这些都是演义小说里进行的文学加工,为了增添阅读性和观赏性。

那让我们来看看,三国时期,到底有哪些真实存在的兵器。

三国时候的兵器种类,一共也就六种。

第一位:弓弩。

弓弩是三国时期各兵器中当之无愧的大哥——因为它很强。

而且,“射”和“御”是我国传统六艺之二,会骑马会射箭,那是古人的基本功;会骑在马上射箭,还能射的准,才是成为大将的前提。

比如,史书《三国志》中记载,关羽善骑射,吕布善骑射,赵云善骑射,鲁肃善骑射,糜竺便弓马,数不胜数,其中最厉害的还得算董卓,因为董卓体力过人,双手都会射箭,能“左右开弓”,且射术精湛,是一位实打实的神箭手。

毕竟弓箭之于其他冷兵器,就好像机关枪之于大刀,你拿着大刀呜呀呀喊着冲上去,人家一颗枪子儿过来打你个透心凉心飞扬,你顶天了能砍五米人家随便射个二三十米,那能不厉害么。

弓和弩又不同,我们常看到的也是老黄忠在马上“张弓搭箭”,也没听说过谁一边骑马一边射弩的,为什么呢?

首先,三国时的弩,便携式的小型弩攻击力太低且攻击频率还不如射箭,所以弩一般都是破坏力大的大型弩。

大型弩几乎有半人高,又称“腰弩”,需要人平坐地上,用脚蹬住弓干,腰腿同时发力,才能完成“上膛”的步骤。甚至还有一人高的“床弩”,甚至还有更大的——古人发明了一种东西,叫“弩车”,那玩意儿,得有一辆三轮车大小了。

大型弩虽说精度高、射程远、杀伤性强;但速度太慢,不好操作,要上好一组弩弹,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,而同样的时间,弓箭凭靠着良好的机动性,已经嗖嗖嗖撂倒了一排敌人。

所以说,弩都是步兵们的装备,而弓大多是骑兵的装备。

面对弓弩这种有如bug一般存在的武器,古人自然有他们的办法——加强铠甲不就完事儿了么。

因而时间越往后,士兵的铠甲越加优良,弓箭对士兵的杀伤力也就越来越低,如隔靴搔痒。像到了明朝,射箭更多的只是威慑作用,或者,靠着“万箭齐发”的数量,万一有一支箭,刚好插进了某个倒霉蛋的铠甲缝隙中呢?

但是箭很贵啊,花这么大代价去获得极小的战果,显然是不理智的。

这种时候,就轮到我们的近战武器出马了。

第二位:槊

这个字可以认字认半边,念“shuo四声”,和东方朔的朔同音。

苏东坡的《赤壁赋》中,曹操“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”,手里拿的就是这个。

槊和枪、矛有些类似,但最大的差别就在于,槊的刃部很长,一般有50-60厘米,远超过枪矛,这也赋予了它最大的一个特点:破坏力强。槊也是骑兵所最爱使用的另一种武器。

根据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,关羽曾快马偷袭颜良得手,这一段描写只有短短的十九个字:

羽望见良麾盖,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,斩其首还。

要是关公真的耍的是大刀,那怎么可能拿刀“刺”颜良呢?而且关羽还是乱军丛中偷袭得手,那肯定拿的是一把长武器而不是什么飞刀匕首。由此推断,关羽当时最有可能使用的武器,便是这“槊”了。

第三位:戟

方天画戟固然是虚构的,但戟在我国的兵器史上已经是元老级别的人物,早在《诗经》当中,就有“修我矛戟”的诗词。

在汉代,戟进行演化,成了“卜字戟”。

这就真的是“戟如其名”了,因为它的长相就是一个“卜”字。

戟是步骑兵通用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武器,它能招架,能刺击,能挥砍,十分全能,要是遇上行家,一把戟能给玩出花来。

若是“卜字戟”不要后面的木柄,只留戟的刃部,那他就有了另一个名称:手戟。手戟小巧灵便,经常作为防身用具,董卓就曾拿手戟扔过吕布。看来这手戟的用法,颇像我们今天的回旋镖。

吕布也曾用过这种手戟,和敌人短兵相接。但是吕布真实的兵器是什么呢?

《汉末英雄记》中有一句话:“布以矛刺中汜。”

原来吕布的拿手武器,是槊的亲家——矛。

第四、五位:钩镶与环首刀

作为军中常备的武器,卜字戟的全能常常令对手感到十分头疼,于是东汉三国时的人就打算发明一个专克戟的武器。

一种名为“钩镶”的兵器,应运而生。

两头弯曲像钩子一样,中间镶嵌了一块盾牌用以防御,这便是它名字的来历。

卜字戟因为有旁边伸出来的小枝,虽然加强了攻击能力,却能刚好被这钩镶给招架住,此时,用钩镶的人另一只手上再拿一把短武器,对着被缴械的戟斗士就是一套连击,直到看见大大的K.O.两个字。

士兵另一只手上的武器,一般就是环首刀。

要论资排辈,这玩意儿应该是暴力输出的第一位。

环首刀长、重,挥砍面积很大,且单面开刃,不易折断。总之,这把武器充斥着一种暴力美学,砍、杀、砍、杀,直至一方先倒下。

钩镶+环首刀,这也是三国时期普通士兵的标配。

用钩镶挡住敌人的攻势,然后抡起环首刀——

欧拉欧拉欧拉欧拉欧拉欧拉去死吧——

毕竟这是战场,不是你死,就是我亡。只要有力气就能抡的动,不需要什么技巧,拿起来就能杀敌,新兵蛋子的最爱。从普及性和实用性来看,环首刀都是当之无愧的No.1。

第六位:大宝剑

三国时期人们已经几乎不用大宝剑了,因为它实在是太菜了。

短,伤害低,而且剑是双面开刃,所以剑更多的是刺击——挥砍的话很容易导致剑的折断。到了汉末,剑已逐渐的被环首刀取代,淡出了战场。

但是剑有一个最最最大的优点——

帅!

强不强是一时的事,但帅不帅是一辈子的事。就比如铁甲变厚了,弓箭就不中用了;卜字戟淘汰了,钩镶也跟着消失了。

可李白仍会说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;辛弃疾也依然会“醉里挑灯看剑”;直到近代金庸古龙笔下的侠客,也最爱“仗剑走天涯”。

人嘛,帅一点总是没有错的。

所以街边的小店,卖的也是“精品大宝剑”,而不会卖“精品大砍刀”,更不会卖“精品大钩镶”。

连年的战争中,你才是最大的赢家。

8月24日,最新一期的《武侯夜话》活动,邀请到成都体育学院的教授,也是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的馆长郝勤郝教授,来为大家讲解了一下三国时真正的“武艺”到底是什么样的。

原来,要想在三国带兵打仗,青龙刀可以没有,但发达的肌肉必须要有;武将单挑可以没有,但谋略和胆识必须要有。毕竟,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难以统率三军,头脑空空荡荡的人只能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。

如今的我们,虽说生活在了一个铸剑为犁的时代,但是这些兵器作为一种爱好、一种文化传承,不应当就这么淡出人们的视野。

中华武术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,连外国人都要用拼音毕恭毕敬地称一句“Chinese Kong-Fu”。因而在了解的基础上,我们若是还能再掌握一门武艺,这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。

背贴式橡胶止水带

医用红外热像仪厂家

工业散热器

桑黄代加工